保密 发表于 2013-12-18 20:42:10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昨晚上课讲到金庸的中篇小说《鸳鸯刀》,这是一篇颇具反讽意味的小喜剧。算是二流小说吧,不太用心之作。但讲着讲着,觉得有点难过了。金庸小说里好几部都是寻宝模式的,这篇也是,而且是比较早的写出他与众不同宝藏观的一篇。宝藏在获得的瞬那,发生价值的变化,本来以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秘密,结果却只是四个字:仁者,无敌!


完全的正确,完全的废话!仁者,不用找到它也无敌;不仁者找到它也无用。


“顺其自然”啦“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啦“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啦“强扭的瓜不甜”啦,这样完全正确的话好多好多,中国人很擅长总结人生常识,孔子差不多就是一个成语作家,一部《论语》至少能提供个两三百的常识警句吧。知道又有什么用呢?旧儒哪个不是倒背如流,还不是不明事理的少于心胸清明的?


我立过好多志,其中有一个就是到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去终老田园。倒不是学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我只是一遍遍地叹息着,“式微式微,胡不归?”可是,归向哪里?没个地儿归,所以抱怨着,愤恨着,不甘心着,可能也就这样过完了一辈子,用张爱玲的比喻就是“好像在长凳上睡觉,抱怨着抱怨着,还是睡着了”。


但世上的确也有许多人不需要哭着喊着归向哪里去,他们本来就身在灵魂的故乡,不需要励志口号和愿景意象的提示,才支撑得住在尘世泥水中跋涉。《侠客行》里的石破天就是这样的人吧,无知无识,连自己的身世和姓名都搞不清楚,无所挂碍,直达彼岸,以最直接的方式破解一首简单的诗。他一直都搞不清楚自己是谁,结尾的问题就是:“我是谁?”这样一个“无我”的人最接近真理。凡是知道自己是个美人的人,不美,真正的好人也不知自己在做好事,真正践行自身的人也根本不必在山的这边念念不忘,只为隐约听山那边一串模糊的回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