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pptppt 发表于 2013-5-8 21:44:39

藏地生活实录

青稞是西藏人赖以为生的主要作物,西藏同时也是世界上种植青稞面积最多的地区之一。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孜州、云南迪庆等地,在海拔4200—4500米的地区,青稞几乎是唯一的作物。每年在青稞黄熟、准备开镰之前,藏族农民都会身着节日服装,手捧预示五谷丰登的五谷斗和青稞酒,围绕着农田载歌载舞,欢庆预祝丰收的“望果节”。
                                                          青稞是西藏人赖以为生的主要作物,西藏同时也是世界上种植青稞面积最多的地区之一。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孜州、云南迪庆等地,在海拔4200—4500米的地区,青稞几乎是唯一的作物。每年在青稞黄熟、准备开镰之前,藏族农民都会身着节日服装,手捧预示五谷丰登的五谷斗和青稞酒,围绕着农田载歌载舞,欢庆预祝丰收的“望果节”。摄影/张超音
  地理环境是决定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雪域高原的严寒气候制约了西藏人完全依赖农耕的求生之路,部分西藏先民只能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游牧生产上。在广大藏区,传统的魅力无处不在,顽强的游牧先民的生活习俗沿袭至今。今日的西藏,无论是在牧区、农区还是市区,西藏人在吃穿用等方面都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独特传统。
  藏餐:随身携带的“厨房”
  藏族的饮食文化非常简单,藏餐四宝——牛羊肉、奶品、青稞和茶浓缩了西藏饮食的精华。西藏人的饮食生活和这四种食品完全交融在一起,简单、粗犷、实在。西藏饮食品种的简单,与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严寒的气候致使植物类食品严重匮乏,西藏人的常年食物只能限定在肉类和乳品范围内。青稞是西藏特有的作物,用青稞制成的糌粑携带和食用均很方便,很适合牧人居无定所的生活。
  尽管藏区严重缺少蔬菜和水果,但是藏族人并不缺少维生素,他们均衡营养的主要方式就是大量饮用酥油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放了盐巴的酥油茶、清茶和奶茶成了藏族人每日必需的佐餐饮品。藏族人凭借着简单的藏餐四宝,既满足了身体需要,又让游牧生活不至于被锅台所累。
  当我和藏族人生活在一起,每天吃着同样简单的饭食的时候,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吃得这么差,他们怎么就不馋呢?
  此次入藏考察,我住在好友达片拉萨的家里,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但说句实在话,在吃这一方面,实在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最为简单的款待了:每顿饭绝没有超过三个菜。甚至我去达片的妹夫边巴的母亲家做客——这是一家相当富裕的农民家庭,1000多平方米的房产,还有租出去的三间沿街商铺和三间民宅,然而招待我的午饭竟然只有牛肉萝卜汤、去了皮的煮土豆和白面馒头。
  如今的拉萨可以随时买到内地的任何时鲜货,就算没有海味可以饱尝,山珍也还很丰富。故此,我对藏餐的简单一直心存疑惑。西藏人对吃那么简单而随意,并不是因为物产的限制。布达拉宫的僧侣多布杰这样解答我的疑问,他说:“我们西藏人根本不在乎吃。”对此,我将信将疑。第二天我亲身经历了一件事情,这才完全相信西藏人确实不在乎吃。
  第二天中午,我正在八角街吃面,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过来乞讨。我本能地反应他一定是骗钱的,因为拉萨街头乞丐实在是太多了,于是不怀好意地指了指吃剩的半碗面。哪想到这个孩子的眼睛竟放出了钻石般的光芒,说着藏语狂呼乱叫地跑出了面馆,一转眼,捧来只小木碗站在我的面前。我目瞪口呆地把剩面倒在了他的碗里,看着他飞快地跑出面馆。我好奇地跟在他后面,在餐馆旁的墙角看见了这样一幅情景:一个母亲背着一个比刚才那个小男孩更小的孩子蹲坐在地上,那个更小的孩子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木碗里的剩面。那位藏族母亲冲我竖起了大拇指,眼神中饱含感激。那位母亲系着一条皮围裙,从她们的衣着和风尘仆仆的外表上判断,她们很可能是叩长头的朝圣者。
  藏族是个出世的民族,神佛占据了几乎每一位藏人的心灵。每一个传统的藏族家庭,一定在最尊贵的地方供奉佛龛,一定把自己最聪慧的子女送去出家。藏族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神山圣湖中的物产即使鲜美无比,他们也不会受其蛊惑。当一个人的心灵被信仰占据,吃只不过是维持生理需要的简单方式。汉族是个入世的民族,飞禽走兽,山珍海味,世间万物,只要能消化得了的,莫不被尽兴朵颐。这就是藏族人和我们汉族人在饮食理念上的最大差别。我无颜面对这位母亲,赶快走开了。
  佛教徒笃信众生平等,对生命无上敬畏,藏族人对吃有着诸多的禁忌,尤其忌食体型较小的动物。他们认为同样是一个生命,一头牛可以让很多人吃很多天,而几十只青蛙或小鸟却只能填饱一个人的肚子,这是对生命的最大亵渎。
  正是由于藏族人对世间生灵的尊重,以及对自身欲望的不屑,才成就了藏族简单至极的饮食文化。
  藏装:流动的“银行”
  我刚一踏上拉萨这片圣土,达片已等候在民航局汽车站接我了。达片是一个受都市文化影响很深的西藏演员,穿着明显地时尚化了——牛仔裤配T恤,外加一副时髦的墨镜。但她黝黑的脸庞和绕腕的檀香木佛珠,还是不经意地透露出她与我的不同——她是一个有信仰的藏族人。
  服饰就是这么神奇,有时只这么一抹,就可诉说出比语言更微妙的信息。藏族在服饰上,既是一个讲究实用的民族,又是一个注重美感的民族,其服饰可谓和藏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藏北高原风沙大,昼夜温差显著,藏区先民经过摸索,穿脱自如、一件多用的厚重皮藏袍应运而生。牧区的藏袍袖子一般长出手面三四寸,下襟长出脚面二三寸,没有纽扣,穿时提起下摆与膝盖平齐,腰带一束,腰带以上就自然形成一个兜囊。普通藏民出门不需要带行李和背包,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等日常用品都可以放在兜囊里随身携带,甚至小孩子都可以睡在里面。到晚上,藏袍又可以当临时的铺盖。在服装的功能性上,藏袍即使不敢妄称“后无来者”,也当之无愧是“前无古人”了。
  我对藏袍很感兴趣,在与另一个多布杰结识后,更是被藏装的风采所折服。提到多布杰这个名字,可能知道的人不会很多,但提到他主演的那部电影——《可可西里》,恐怕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他是西藏话剧团的一级演员,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正站在话剧团的大门口与人寒暄,黑黑瘦瘦,不很高大,一身休闲装,还戴个网球帽。要不是达片介绍,我根本就无法把他和影片中那位顽强血性的日泰联系起来。
  多布杰相当热情,得知我喜欢藏袍后,马上发出了邀请:“你明天来,我穿藏袍给你看。”第二天,我如约而至。换上藏装前后的多布杰气势反差之大,可谓判若两人!我在这里特地没有用“形象”这个词,而是用 “气势”,就是想说明这种改变真的不只是表面上的,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一种魅人的力量。高大的皮帽让他身高陡增,厚重的皮靴让他步伐稳健,肥大的藏袍让他身形魁梧,宽阔的兽皮镶滚让他气派十足。我一下子从平视变成了仰视,从猎奇转为了赞美。
  我开始不能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藏族小伙儿仅仅为了轻便就那么轻易地放弃了藏袍,他们失去的真的不仅仅只是民族服饰的情怀,还有男子汉的气概和姑娘们的青睐!
  藏族无疑是一个热爱美丽的民族。看看每年亮宝节上那一个个花团锦簇的美丽姑娘和英俊小伙,真的宛若彩虹落人间,流彩入凡尘。正如韩书力先生所书:对于藏民族来说,羊皮袍是必需的,是形而下的;而袍上缝缀出的五色护边,后背部位钩挑出的吉祥图案连同胸前的松石佩饰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形而上的,是信仰与理想的体现与物化。一件未经加工装饰的羊皮袍,藏族人是难以接受的,就如同他们不能接受酥油茶里没有盐,劳作时没有歌一样。
  西藏人重饰,乍一看似乎和他们在饮食上的淡泊相差甚远,同样都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何厚此薄彼呢?其实不然,正如英国艺术史学家恭布里希教授所认为的那样:欣赏最初的艺术品,重要的并不是按照我们的标准去看究竟美不美,而是它能不能发挥作用。
  以狩猎游牧为生的藏族先民生活动荡,不便置备和携带大量家产,只有将财富变换成贵重的金银珠玉佩戴在身上。藏族男女的一些饰物是由生活工具演变而来的,尤其是牧区男女,最喜爱以各种器具来装饰自己,男子的火镰、藏刀等,都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已成为威猛、勇敢和富裕的象征。
  在藏族人的传统观念中,几乎任何一个物体除自身价值之外,都具有浓烈的精神意义,在创造物质的同时往往也以各种方式渗入精神因素,现实与信仰总是同生共存的。在一些饰品上,藏族人也倾注了宗教信仰。
  藏族人自古珍爱奇石,认为越是稀有的石头越具有宗教的意义,几乎每一个藏民都喜欢将玛瑙、翡翠、松耳石等作为护身符佩戴于胸前,借此阻止妖魔鬼怪的入侵。在各种奇石中,最传奇者莫过于天珠。在他们的观念中,天珠为上天所赐,是天神的吉祥物,藏人视其同生命一般重要,一旦拥有,即是无限福慧的开始。
  胸饰护身“嘎乌”同样也是起装饰作用的护身灵物,内装小佛像或活佛大德的像及经书、圣物等,表面刻有吉祥花纹,能保佑佩带者不受邪物侵害。跟各种相对较重的装饰物相比,简单大方的护身结要轻便得多。一根黄色或者红色的丝线,或者干脆是布条,简单地打上结,经活佛高僧诵咒加持后系在脖子或手腕上,个性独具,护身消灾。我进藏前,因感冒在成都滞留了四天,临走时成都的好友少寒就郑重地把她的护身结借给我,说定可保我平安。我戴着这宝贝的护身结,果真是一切顺利。

小雨 发表于 2013-11-24 11:20:21

这是什么东东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藏地生活实录